听,来自世界文学之都的朗读声——南京发起“共读经典”国际文学作品领读活动

紫金山新闻
2020-04-23 07:30
+关注

2020年4月23日,是南京成为世界文学之都后的第一个“世界读书日”。书籍是人类智慧的体现,是人类经验财富的结晶。书籍是我们内心生活的窗户,也是通往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与理解的大门。

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中心主任袁爽介绍,在疫情全球蔓延的大环境下,这个读书日显得格外特殊。南京向全球文学之都城市网络发起“共读经典”国际文学作品领读活动,希望通过文学的力量给全世界遭受疫情困扰的地区和人们带去信心和勇气。在活动发起的一周内,收到了来自8个国家、多位知名作家的支持和响应,他们用多种语言发来经典文学作品的诵读视频,其中包括法国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和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得主西蒙·范·布伊。

在收到所有视频和相关作品后,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中心精心策划、制作了一个国际领读短视频,发送到每座参与的国际城市和全球39个世界文学之都城市共享,并且在4月23日当天全球同步播放,共同庆祝2020年“世界读书日”。

来自中国南京的声音——

“我祝愿我们江苏、我们南京的文学爱好者,与全世界的读者一起,享受阅读的幸福。”

南京作家毕飞宇,朗读了奥地利著名作家卡夫卡《变形记》中的经典片段。出门拍摄朗读视频的时候,他随手拿起了书桌上的《变形记》。

“不要把一个作家阅读什么片段看成一个深思熟虑的事情。”毕飞宇说,“因为我们这些写作的人、阅读的人,看什么书、朗读一个什么段落,越随机越正常。”他笑着说,其实也是“挑了一下”的,“当时桌上还有一本《诗经》,读《诗经》可能不好弄,所以我就把卡夫卡拿着了。”

“格里高尔慢慢地把椅子推向门边,接着便放开椅子,抓住了门来支撑自己--他那些细腿的脚底上倒是颇有粘性的--他在门上靠了一会儿,喘过一口气来。接着他开始用嘴巴来转动插在锁孔里的钥匙。不幸的是,他并没有什么牙齿--他得用什么来咬住钥匙呢?不过他的下颚倒好像非常结实;靠着这下颚总算转动了钥匙,他准是不小心弄伤了什么地方,因为有一股棕色的液体从他嘴里流出来,淌过钥匙,滴到地上……”毕飞宇读着《变形记》,突然发现一件有意思的事。“我记得以前阅读的版本里,格里高尔是‘咖啡色的血液’给碰出来了。我就翻到那一段来读,结果发现这个版本还不是那样翻译的,翻译成了‘棕色的液体’。挺有意思的。”

阅读的魅力就在于此,即便是读过多少遍的经典,也能一次次发现新的乐趣。

来自法国巴黎的声音——

“向美丽的南京城的所有读者致以我诚挚的问候。阅读是一场冒险,阅读是一次旅行,阅读即是知识本身。”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选择朗读中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他不但朗读,还加入自己的理解,向全世界介绍这位他所钟爱的大诗人。

“往事勿追思,追思多悲怆。来事勿相迎,相迎已惆怅。不如兀然坐,不如塌然卧。食来即开口,睡来即合眼。”勒·克莱齐奥用悠扬的法语读起了白居易的《有感三首》。他解读道:“白居易属于另一个时代。他生于公元772年,远晚于李白和杜甫,他没有经历过安禄山叛乱时期骇人的战乱岁月。但他却在童年时期见证了这场战争的后果,动荡、饥贫,行路不宁。其诗歌与玄宗、高宗治下唐诗的一大不同,便是种种困苦已内化于诗人心中,并以一种忧思,一种对生活的急迫之情表露出来。”他非常欣赏白居易,原因是:“他的诗同杜甫一样,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人物的苦难,突出了横亘在平凡人与王公贵族间的鸿沟。”

来自俄罗斯乌里扬诺夫斯克的声音——

“希望大家在这个特殊时期都能保持健康,平安无恙,可以阅读、创作更多的好的诗歌!”

来自世界文学之都乌里扬诺夫斯克的诗人、翻译家谢尔盖·戈金,朗读了俄罗斯著名诗人德米特里·萨多夫尼科夫的经典诗歌《致伏尔加河》。

“我给你带来了诗歌,我家乡的河流,你是这些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们在我面前闪闪发光,像自由的鱼鳞一样闪闪发光。沙滩的广阔,森林的缤纷,春露跳动的欢腾,还有黑暗里日古力的传说与童话,他们都在此留下了瞩目的痕迹……”谢尔盖·戈金将这首诗翻译成了英文,“我发现在这首诗中,我觉得很重要的是作者自己的姿态是十分谦卑的。他对把他抚养长大的河流说,‘是你给予了我所有的歌谣和诗歌。’”为了让人们更好地理解这首诗歌,谢尔盖·戈金又用俄语朗读了一遍《致伏尔加河》。

“感谢大家聆听我的诵读,祝南京发起的2020世界读书日活动取得成功!”谢尔盖·戈金说,特殊时期,祝愿所有人都健康无恙,可以与诗歌相伴、与文学相伴。

来自英国伦敦的声音——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弗兰克·奥康纳国际短篇小说奖得主、英国作家西蒙·范·布伊的朗读视频,开口竟是中文。中国是他特别喜爱的国家,他的《爱,始于冬季》中文译本于2011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在中国出版。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在西蒙·范·布伊的朗读下有了特别的韵味。

爱始终是西蒙·范·布伊创作的一大主题:克服悲剧的爱的力量、对爱的渴望、爱的真谛、爱如何世代相传……除了文学创作,他还在纽约艺术学校和长岛大学兼职任教,并参与了一个关怀青少年的人道主义项目。

来自爱尔兰科克郡的声音——

“真想用中文朗读《我们所失去的,我们所抛下的》。”

爱尔兰著名作家、短篇小说家比利·奥卡拉汉朗读了自己的最新短篇小说《野花》选段。

“傍晚,外面似乎比之前更亮了些,金黄笼罩着一切,时而传来阵阵鸟鸣,弥漫着慵懒的气息。转瞬间,乌云密布,呈现出黑鸟蛋上的绿松石色,温暖而斑驳。他开始往回走。在斜坡上走,起初很轻松,但走着走着,由于重力的缘故,他竟有种旁人用手压着他后背的感觉。在特别陡峭的地方,他更得小心翼翼,避免一下子冲得太快……”作为爱尔兰最杰出的短篇故事写作者之一,比利·奥卡拉汉朗读的《野花》同样体现了他独特的风格特色,语言诗意而极具画面感,书写着爱尔兰民族对土地和海洋生生不息的情结。

视频中,比利·奥卡拉汉遗憾地表示自己不会说中文,真的很可惜,“我其实很想读我前几年被翻译成中文的书《我们所失去的,我们所抛下的》里的片段。但是很可惜,我不会说中文。”

来自韩国富川的声音——

“写作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

韩国编辑、作家张彩瑛选择了曾引发轰动的作品《82年出生的金智英》进行朗读。

“金智英那天喝酒的时候听到了许多公司内幕。策划组人力安排其实完全是按照公司社长的意思执行,选那三位工作能力优秀的课长过去,是为了让策划组打稳基础,而另外两名男同事会被选进去,则因为这是长期项目……” 张彩瑛说,自己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三年前,现在重新读来,真的感觉韩国的很多事情都已经改变了。“我听说这本书在中国也获得了很大的人气。我认为写作的力量是显而易见的。我相信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清晰的故事,故事中体现出了只有写作才能给予的勇气,也讲述当代人们如何面对未来的生活。”

“目前全球的疫情局势不容乐观,我也在思考,我可以怎样尽我所能,帮助到他人。我是一个写作的人,阅读对我很重要,使我受益。感谢邀请我参与这次的活动。” 张彩瑛说。

韩国还发来了另一段朗读视频,来自世界文学之都原州。视频中,当地女诗人吴宣旻深情朗读了一首韩国诗歌《有个女人》,向南京的读者致敬。

来自乌克兰敖德萨的声音——

“给人们带去灵魂深处关于童年的温暖和甜蜜回忆。”

世界文学之都乌克兰敖德萨文化旅游局副局长阿罗娜·迪亚申科推荐小说《蒲公英酒》。“我们向您发送小说《蒲公英酒》的节选诵读,在这段艰难的时期,我们选择了这本内容无忧无虑的小说,因为它使我们想起了我们生活中始终存在的美好事物。” 她表示,这本书可以给深受疫情影响的人们带去“灵魂深处关于童年的温暖和甜蜜回忆”。

《蒲公英酒》是作家雷·布拉德伯里创作的一本充满光明,真诚而感性的小说。小说致力于讲述所有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童年。阿罗娜·迪亚申科朗读起小说,说道:“这本书非常大气,通过文字可以让您面露微笑并沉浸在自己的童年时代。这本书还完美地描述了用蒲公英制作特殊蒲公英酒的悠久历史。这本书将在您的心中留下温暖而美好的回忆。”

乌克兰敖德萨乌克兰推荐的第二部作品,来自十九世纪乌克兰著名女诗人拉丽萨·乌克兰英卡的名作《沉思与幻想》,引领读者步入深邃的诗歌艺术世界。

来自南非德班的声音——

“我读故我在,知识是永恒的。”

世界文学之都南非都德班,专门为这次活动创作了一首特别的诗歌,献给特别的世界读书日——来自诗人泽夫(本名安戴尔·姆巴萨)的《World Book Day》(《世界读书日有感》)。

这首诗既有对文学巨匠的致敬,又有对当代写作者的激励;既写出了诗歌的生命力,又写出了文学的治愈力。“这一天我们向文学世界的巨匠们致敬,诗人们作家们并不为某个人书写,而是为全世界。诗人们作家们,请珍惜时间,请笔耕不辍。”《World Book Day》整首诗可以说句句都是“金句”,“因为文字里蕴含着伟大的讯息,文学有生命力。我读故我在,知识是永恒的。爱阅读的人和爱学习的人们,你们会明白……”

以文学为载体,传递温暖共克时艰

2019年南京在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学之都”的申报报告中,将南京比喻成“一位痴心不改的阅读者”。崇尚文学、热爱读书是南京这座城市独有的精神气质。清代作家吴敬梓曾在其代表作《儒林外史》中,对南京如此评价——“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随着时代的发展,阅读载体和方式的改变,南京人对阅读的热情和文学的执著追求却未曾改变。

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外知名汉学家调研南京文学客厅。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外知名汉学家调研南京文学客厅。

南京文学之都促进中心主任袁爽说,“世界文学之都”是南京特有的城市品牌,通过这一特殊时期发起的“共读经典”国际领读活动,在积极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呼吁,在全球资源优势相似的城市间寻求文化多样性的交融共存,以文学为载体,促进各成员城市之间的交流发展,互助互鉴。活动的意义在于通过国际交流合作,消除隔阂,消除偏见,通过项目合作加强认知,广交朋友,呼吁全世界人民团结一心、传递温暖、共克时艰。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主编李良表示,文学经典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在特殊时期,文学之都共读文学经典,具有不一般的意义。

“这次活动中,全世界8个国家、多位作家发来了诵读作品,尤其这是在全球疫情非常严重的情境下,非常令人感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文学阅读是人类精神进步的桥梁,阅读文学经典更是人类实现超越性的必经之途,而文学之都共读文学经典是一场既纯粹又丰富、既活泼又深刻、既轻松又严肃的精神盛举,无形之中就能达到陶冶心灵、提升自我、呼唤理想、铸造大道的潜在价值。”南京大学教授张光芒说。

“我相信如果没有疫情的话,南京作为新晋的世界文学之都,今年可能会有一个盛大的文学活动。”毕飞宇说。这次用线上的方式进行“共读经典”国际文学作品领读活动,在他看来也特别好。“因为网络现在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了,我觉得这个活动对我们文学之都南京来讲是必须的。我们总是渴望能更多地加强国际交流,但是现在物理世界的交流显然是个麻烦,我们只能通过网络世界来替代。但是我始终相信,疫情一定会过去,未来南京在物理世界的文学交流活动,一定会有很多。”

南报融媒体记者 邢虹

打开紫金山阅读全文